威士忌是怎麼製成的?

威士忌,常被譽為「生命之水」,擁有深厚歷史與繁複工藝,吸引了全球無數愛好者。令人驚艷的是,這款風靡世界、經常出現在高級酒櫃中的經典烈酒,其核心製作方式,自誕生以來幾乎未曾改變。

單一麥芽威士忌正是最佳體現。它以最純粹的方式延續蘇格蘭傳統:從選料、發酵、蒸餾到熟成,每一環節都講究精準與耐心,展現出時間與工藝的結晶。

在深入探索這段迷人旅程之前,我們不妨先釐清「單一麥芽」的定義。所謂單一麥芽威士忌,是指由單一酒廠出品,僅使用水與大麥為原料,透過壺式蒸餾器進行一批或多批蒸餾,且不混合其他穀物所製成的蘇格蘭威士忌。

其歷史可追溯至 18 世紀的蘇格蘭,而至今仍大致保留原始的製作方式。

請繼續閱讀,揭開從穀物到酒杯的風味旅程。

01

沒有水,就沒有威士忌。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座酒廠的選址,幾乎都圍繞著一件事,是否擁有穩定且純淨的水源,無論是泉水、山間溪流,甚至是地底湧泉。

水不只是成分,它參與了幾乎每一個製程環節。它讓大麥發芽、在糖化階段協助萃取糖分、成為麥汁的基礎;它也被用來冷凝蒸氣,讓酒精重回液體狀態。

有些威士忌在品飲時滴入少量水,更能打開隱藏的風味層次,釋放那些可能被泥煤或鹹味覆蓋的細膩香氣。

製酒用水必須潔淨無污染,不含過高礦物質或有機雜質。對於酒廠而言,更重要的是,它必須穩定供應、流量充足,並在冷凝階段保持恆定水溫,這些,都是成就每一滴威士忌的重要基礎。

一條小溪流淌在兩片長滿青苔的籬笆之間

02

大麥

穀物,是威士忌的靈魂原料。它們富含澱粉,能在製程中轉化為酒精,成就每一滴飽含風味的酒液。蘇格蘭威士忌可使用小麥、黑麥、燕麥、玉米等穀物,但若要稱為「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」,其唯一指定的原料,必須是大麥。

數百年來,許多酒廠所需的大麥來自自家農田或鄰近社區。在某些地區,地主甚至因應佃農種植的大麥而興建酒廠,為地方作物創造出路。

如今,大麥不只來自蘇格蘭本地,也涵蓋英格蘭與歐洲其他地區。英國大麥主要種植於東海岸,該地區擁有輕質沙土與較低的降雨量,正是培育高品質釀酒大麥的理想環境。這類大麥穀粒較大、澱粉含量高,是製作麥芽的首選。

大麥品質依一致性與適製性分為 1 至 9 級,唯有前三級才能用於製麥。收割後的大麥會被乾燥處理,使含水量控制在 12% 左右,方便儲存並保留發芽能力,為下一階段的製麥過程做好準備。

大麥穀物

03

酵母

酵母,是製作麥芽威士忌所需的最後一項原料,也可以說,它是一位在製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小幫手。它的任務,是將麥芽中的糖分轉化為酒精。

一直到 19 世紀,科學界對酵母的本質仍莫衷一是,甚至曾有人懷疑它到底是動物、植物,還是某種礦物。事實上,酵母是一種與真菌相關的微生物,空氣中到處都是它的蹤跡,只待條件成熟,就能迅速繁殖。

不過,能夠成功發酵麥芽大麥的酵母菌株並不多。酒廠使用的特定菌株,不僅決定了酒精轉換的效率,也可能 subtly 地影響酒液風味。這些酵母細胞唯有在適當的環境,溫暖、潮濕且糖分充足時,才會開始活躍。當條件完美時,它們甚至能在短短幾小時內倍增。

除了轉化出酒精,酵母在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二氧化碳與其他稱為「雜醇」的副產物,包括高級醇等,這些微量化合物最終會影響威士忌的香氣與結構,成就那層層堆疊的風味輪廓。

04

製麥

麥粉會被送入「糖化槽」(mash tun),接著加入熱水,配合製麥階段所產生的酵素,將麥芽中的糖分溶解出來。這些酵素最適合作用的溫度稱為「起始點」(strike point)。控制這個溫度非常關鍵,因為如果水溫過高,酵素會被破壞失效。這個過程就叫做「糖化」(mashing),所產生的液體與大麥水相似,被稱為「麥汁」(wort)。

麥汁會透過糖化槽底部的穿孔濾板排出,並冷卻至攝氏 16 至 20 度之間,為下一階段做準備。剩下的大麥殼會被送去加工成「酒糟」(draff),這是一種副產品,自從人類開始製造穀物酒精並飼養牛隻以來,就被廣泛用作營養豐富的牛飼料。

在這個階段以前,還沒有任何酒精被產生,但這會在下一步驟改變。

一大桶大麥正從上方噴灑液體。

05

研磨

多數酒廠並不自行進行製麥,而是由專業製麥廠完成後再運送至酒廠。因此,威士忌在酒廠內的第一步製程,通常是從「研磨」開始。

麥芽大麥在研磨前需乾燥至約 5% 的含水量,否則容易導致研磨機堵塞。乾燥完成後,麥芽會被投入大型滾輪研磨,壓碎成一種粗狀粉末,稱為「麥粉」(grist)。

理想的麥粉組成包括:70% 的顆粒、20% 的麥殼與 10% 的細粉。這個比例不只影響後續糖化的效率,也關係到酒液風味的基礎。如果細粉過多,容易堵塞糖化槽;反之若研磨過粗,糖分無法被充分釋出,將影響整體萃取效果。

這項看似簡單的工序,其實是釀出優質威士忌的第一道關鍵門檻。

一桶大麥

06

糖化

研磨完成的麥粉會被送入「糖化槽」(mash tun),加入熱水,藉由製麥過程中產生的酵素,將大麥中的澱粉轉化為糖分。這些酵素在特定溫度下最為活躍,稱為「起始點」(strike point)。若水溫過高,酵素會失去活性,因此溫度控制格外關鍵。

這個過程稱為「糖化」(mashing),所產出的液體名為「麥汁」(wort),外觀類似未發酵的大麥水。麥汁會透過糖化槽底部的濾板排出,並冷卻至攝氏 16 至 20 度,為接下來的發酵做好準備。

糖化後剩下的穀殼則加工為「酒糟」(draff),這是富含營養的副產品,廣泛用作牛隻飼料。

截至這個階段,酒精尚未出現,但在下一步驟,一切即將轉變。

一桶加水的大麥

07

發酵

冷卻後的麥汁會注入稱為「發酵槽」(washbacks)的容器中,傳統多以落葉松或松木製成,現今則多採用不鏽鋼材質,方便清潔與控溫。此時加入酵母,啟動發酵過程,將糖分轉化為酒精與二氧化碳,形成稱為「酒醪」(wash)的混合液。

隨著發酵進行,酒醪溫度逐漸上升至約攝氏 35 度,酵母活性隨之減緩,酒精濃度最終約為 8% 至 9%。這段過程與啤酒釀造相當類似。

在發酵槽中,也會出現次級細菌發酵,產生微量化合物,進一步影響酸度與風味表現。而「發酵時間」的長短,則直接形塑酒體個性:短時間發酵的酒醪,風味偏向堅果與辛香,較難展現出細膩的果香或花香層次。

三個木制威士卡酒櫃展示在生產倉庫中

08

蒸餾

蒸餾,是古老且關鍵的轉化技術。釀造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時,必須使用「銅製壺式蒸餾器」(pot still),以間歇式方式(batch distillation)進行兩次蒸餾。

第一次蒸餾時,酒醪會加熱至約攝氏 78 度,酒精蒸氣上升進入冷凝器,轉為液體後成為「初餾液」(low wines),酒精濃度約為 23%。接著進行第二次蒸餾,產出酒精濃度約 70% 的酒液。

在這個階段,蒸餾師會判斷切割點,將品質最佳的「中段酒液」(middle cut)與前段的「前餾」(foreshots)及後段的「尾餾」(feints)分離。只有中段,也稱為「新酒」(new make),會進入橡木桶熟成。

每家酒廠的切割點都不同,這正是風味差異的來源之一。同時,蒸餾器的形狀、尺寸與蒸氣管設計也會影響酒液與銅的接觸程度。例如:高身蒸餾器或上斜蒸氣管能增加回流,使酒體更輕盈;而矮胖蒸餾器或下斜蒸氣管則易產出酒體飽滿、風味濃郁的酒款。

圖為 Cardhu 蒸餾廠內陽台上倉庫中的幾個金屬威士卡蒸餾器。

09

熟成

要被稱為蘇格蘭威士忌,「新酒」(new make spirit)必須在蘇格蘭境內、以橡木桶熟成至少三年。部分單一麥芽威士忌可熟成數十年,但影響風味的關鍵,並不只在年數,而在木材與時機。

橡木能在熟成中釋放甜感、色澤與香氣,纖維素與木質素會分解產生焦糖、香草與辛香調,單寧則增加酒體結構與層次感。它也有助於酒體氧化與柔化。

全新橡木桶風味過強,因此多數酒廠選用二手桶。美國白橡木製的「波本桶」帶來香草與椰子風味;歐洲橡木製的「雪莉桶」則提供深色與果乾香氣。現今市面上的雪莉桶,多數也改用美國橡木製成。

橡木桶使用前會經過「炙燒」(charring)處理,以釋放風味並去除雜質。不同桶型的容量也會影響熟成速度,例如「雪莉桶」約 500 公升、「豬頭桶」250 公升,「美國標準桶」則為 200 公升。

部分威士忌會在不同橡木桶間進行「過桶」(finishing)處理,進一步增添風味。而「首席調酒師」(Master Blender)的功力,就在於如何精準運用時間與桶型,打造出最平衡、最具個性的風味表現。

以草地、岩石和大海為背景的許多威士忌酒桶

一探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風味